如何透過「玩樂」,提升孩子的學習效果?
如何透過「玩樂」,提升孩子的學習效果?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用「玩樂」來學習
說到「玩」,你腦中浮現的可能是調皮搗蛋的孩子,因為愛玩而闖禍;或是沈迷於手機遊戲的青少年,整天打電動而對學業興致缺缺。但是如果「玩樂」其實可以用來提升孩子的學習效果,讓他們不只學得更快、更好,還願意自動自發、主動學習呢?
「遊戲是最高形式的研究。(Play is the highest form of research.)」——愛因斯坦
還記得嗎?我們幼稚園的時候,用簡單幾塊積木就可以拼湊出各式各樣的動物、建築;在公園溜滑梯和跟其他小朋友玩大白鯊遊戲;或是在扮家家酒中,扮演老師、廚師、醫生等各種角色。我們在攀爬玩耍時學會運用自己的手腳並訓練體能、在塗鴉的過程中練習表達情緒、在角色扮演遊戲中摸索社會規範。在兒時階段出自天性玩的那些遊戲,其實在無形中教會了我們各式各樣的事情,效果甚至比課本更好!
圖片來源:Marisa Howenstine(Unsplash)
人類的天性就喜歡有趣的事物,我們玩俄羅斯方塊會不斷想要追求更高分,儘管失敗了也願意從頭再來,幾乎不會覺得疲憊;在運動競賽裡,我們為了贏而學習團隊合作、精進運動技能、享受挑戰自己。一切都關乎「學習動機」,透過有趣的事物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孩子自然願意主動投入,學習時的專注力一旦提升,學習效果便會突飛猛進。
事實上,有許多科學研究都指出: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會不斷使用到語言,可以增加語言字彙量;扮家家酒中買菜付錢的情境,可以增進數學能力;甚至遊戲中和其他人起衝突,也可以訓練孩子解決問題、情緒同理等社交人際技能。(資料來源:讓孩子玩,還學習一樣重要!)
圖片來源:Erika Giraud(Unsplash)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終身幼兒園」計劃,就是主張人們應該像在幼稚園那樣來學習,以因應未來趨勢。「終身幼稚園」計劃主持人,也是人稱「世界的教育部長」、「兒童程式之父」的米契爾.瑞斯尼克(Mitch Resnick)便主張,創造力、抗壓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跨領域學習能力將會是未來世代的關鍵能力。
這些正好是透過玩樂可以學到,也是現行教育只單向傳遞知識、著重課本和考試的體制所缺乏的訓練內容。瑞斯尼克指出,上一個世代專注培養從 A 到 A+ 的技術型人才,但從「知識社會」轉型到「創意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會更需要富含創意、勇於冒險、擅長自造的「X 人才」,才能在新世代突破瓶頸、開創新局。
我們可以怎麼透過遊戲來學習?
瑞斯尼克曾帶領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開發 Scratch 程式語言,讓 8 到 16 歲的兒童也能透過圖形化介面,像組合積木那樣撰寫程式。Scratch 在全球被翻譯成超過 150 種語言,數以萬計的兒童和青少年都曾使用 Scratch 學習程式語言。
圖片來源:Scratch(Wikipedia)
當今越來越備受矚目的「STEAM 教育」讓孩子透過動手做來學習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例如曾站上亞馬遜銷售排行第一名的 MathLink® Cubes,就是由 STEAM 大廠 Learning Resources 推出,可以訓練十進位方法的益智計數積木。孩子可以自由連結積木、搭建建築,在突破不同關卡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如果是年紀再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從數感(number sense)訓練起。還不需要背誦繁複的公式、練習困難的解題,只要讓數學融入生活,培養孩子對數字的敏銳度,就是很棒的開始。可以透過卡牌遊戲 UNO 的基本玩法來認識數字,或是自己發明變形玩法,像是比大小、用卡牌練習簡單的加減法等。也可以在扮家家酒中融入購物、付錢、找錢的情境,訓練孩子的心算能力。
「在什麼的情況下,一個人不用人逼,也會很認真、很努力?答案是:玩。」—— 葉丙成(PaGamO 遊戲式教學平台創辦人/臺大電機系教授)
透過玩樂,我們享受學習的過程,學到課本裡沒有教,但是在未來世代裡最關鍵的那些能力。讓我們重拾自由玩耍的童心,和孩子一起在遊戲中學習,培養孩子成為新時代最需要的創意思考者(Creative Thinker)吧!
和孩子一起掌握更多玩中學數學的秘訣
現在加入魔數 LINE,馬上領取【 99乘法遊戲素材包 】
還有不定期學習資源與教育知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