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補習越補越焦慮?破解家長最常見的4大迷思
「我不是想逼孩子,只是怕他跟不上」
「自己工作很忙,補習總比放著不管好吧?」
「補習就可以補強他的弱項,讓他考得比較好」
這樣的想法,你是不是也曾經歷過呢?
在補習風氣盛行的台灣社會中,有諸多家長從孩子國小階段開始,就安排了密集的補習課程,例如:數學、英文、寫作,甚至還有第二外語等。根據兒福聯盟調查,有 74% 的國小生放學後會直接到補習班或安親班報到,其中有超過一成的孩子,要到晚上九點後才能回家。
這樣的情況,反映出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也與少子化、家庭雙薪結構、教育焦慮感升高等社會因素息息相關。內政部(2017)指出,隨著生育率不斷下降,台灣每年出生嬰兒數持續減少,導致安親班與課後輔導班的生源面臨壓力。
然而,國小補習時間越多、補習項目越多,孩子就真的學得越好嗎?
迷思一、補越多,進步越快?
不少家長相信,只要孩子多補一點,就能跟上進度、贏在起跑點。但這樣的想法,忽略了一件關鍵的事:學習真正的核心,是「理解」與「內化」,而不是「複製」和「照做」。
當補習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趕進度」,孩子的學習容易變得被動。他們學會的是「等大人告訴我該做什麼」,而不是「我自己想知道什麼」,總是需要等到「指令」才有「行動」。
根據張菡書(2019)的研究,家長選擇課後輔導班時最重視「學習成效」。但家長眼中的「成效」通常是看成績有沒有進步,而不是孩子是否真的懂了內容或會運用知識。當補習只是為了趕課程進度、寫作業、準備考試時,孩子的學習就變成「被迫完成的任務」,而不是「主動探索的興趣」。
迷思二、沒時間陪孩子,只好補習頂替
在雙薪家庭中,補習班是很實際的選擇,可以解決「孩子下課後誰照顧?」的問題。但補習班無法取代父母的陪伴和談話,也不是補習越多孩子就越愛學習。
研究指出,課後輔導班除了教學,也要幫忙照顧孩子的生活,所以很多業者會結合才藝課、課業輔導、接送服務等各種功能,提供全方位照顧。但孩子的時間被排得滿滿的,當回到家已是晚上,也沒有太多的休息時間,更沒有喘息的空間。長期下來,反而會壓縮孩子消化知識的時間,讓孩子產生學習焦慮與反感。
迷思三、孩子說「沒壓力」就真的沒壓力?
張菡書(2019)引用多項研究指出,家長普遍對孩子有「升學競爭」的期待,並將補習視為取得升學門票的必要條件,這使得孩子從國小階段就開始進入升學競爭的環境壓力之中。
但孩子不一定會直接說出壓力,他們會用行為表現出來:像是上課不專心、不想寫作業、情緒不穩定等,這些都是壓力累積的表現。如果補習過多,卻沒有適當的引導和調適方法,壓力就會在孩子心中慢慢堆積。
迷思四、補習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研究中指出,家長在選擇補習班時,重視的是「師資專業」與「教學經驗」,但這些條件多半是以老師學經歷、升學表現、班級平均成績來衡量。這樣的師資與課程安排模式,雖然能有效「趕進度」,卻難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根據張菡書(2019)論文調查,多數課後輔導班採用固定教材與教學流程,很難依照孩子的個別狀況做調整。即使在同一區域內課輔班眾多,課程內容、教學風格與成效仍差異極大,但家長大多以「名氣」與「成效評價」作為選擇依據,忽略孩子個別學習風格與需求。
這也意味著,補習不一定錯,但如果只是追求「補強分數」,而非提升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反而可能忽略了真正的學習目標。
讓孩子學得更深、更懂
許多補習班強調成效、師資與服務品質,這些看似專業,但往往只是為了讓家長安心。真正該問的是:這樣的安排,對孩子真的有幫助嗎?
為打破「補得多=學得好」的迷思,我們設計了專為 4–12 歲孩子打造的魔數與加點魔法課程,不填鴨、不追進度,強調理解、邏輯與好奇心,讓孩子真正學得懂、學得開心。
從「數感」出發,透過圖像化概念、具體教具操作與邏輯訓練,讓孩子在操作中建立數學直覺與理解力。不再死背公式、不再為解題焦慮,而是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會對」,讓孩子主動探索不同解題路徑,也能清楚說出自己的思考,建立起孩子的自信與自學能力。
有學員在持續使用教具進行練習後,今年在 WMI 拿下台灣區第一、IMC 拿下第二的亮眼成績。 這些改變不只是數學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開始相信自己能解出來,開始享受思考的過程,從「玩中學」真正踏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也進一步邁向國際競賽的舞台!
科學不該只是背知識,而是從提問出發。課程以生活主題為核心,搭配動畫故事、動手實驗與共學討論,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問,培養跨領域整合力與主動學習習慣。
孩子開始問「為什麼」、敢說「我想試試看」,學習不再靠外力推動,而是從內在出發。我們的課程強調理解與表達,幫助孩子掌握知識脈絡與邏輯,不用補習也能打好學習底子!
魔數課程強調理解與表達,讓知識變得好玩、具體又有參與感,幫助孩子掌握知識脈絡與邏輯思維,不用補習就能夠穩穩打好基礎!
補習只是短期支撐,但理解力與自學力,才是讓孩子擁有一輩子都用得上的能力!
Reference:
葉子明、謝佩伶、黃美卿(2014)。壓力與休閒!補習學童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類型關聯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4),36-65。https://doi-org.proxyone.lib.mcu.edu.tw:8443/10.29429/JSLHR.201412_9(4).03
張菡書(2019)。國小高年級學生家長選擇課後輔導班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8-0510202013410022
和孩子一起掌握更多玩中學數學的秘訣
現在加入魔數 LINE,馬上領取【 99乘法遊戲素材包 】
還有不定期學習資源與教育知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