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澤爸X小碧老師對談|數學教育3大關鍵一次看懂

諸多家長在陪孩子學數學時,常常遇到這些困惑:
「孩子問我為什麼要學數學,我卻答不上來」
「小一到小三都很好,為什麼小四開始就掉下來?」
「數學成績不差,但好像缺乏數感與邏輯」

在這一次澤爸Podcast的深度對談中,澤爸和小碧老師分享了關於數學教育的洞察與建議,我們整理出3大關鍵,幫助家長重新理解數學學習的本質!

關鍵一、為什麼要學數學?

澤爸坦言,自己小時候數學很好,但只是「會解題、會套公式」,從未想過數學的真正意義。
直到有一天,孩子問他:「這些數學我們未來又不會用到,為什麼一定要學?」

想必這也是許多家長的心聲,孩子常覺得數學離生活很遠,只是考試需要。

但澤爸後來意識到,數學最大的價值在於訓練邏輯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數學好玩的地方不只是算對答案,而是在解題過程中培養自信、鍛鍊思考。

小碧老師也補充,在教學 17 年的經驗中,也有發現孩子不喜歡數學,多半是因為教材太抽象、太過於為了考試而學習,並強調:「其實我們可以把抽象的東西變成具象化,透過實體教具、故事和遊戲,孩子才會覺得數學真的有趣。」

關鍵二、數感與邏輯,比分數更重要

數學好,不代表邏輯好。澤爸在談話中也分享,兒子的邏輯很強,但數學分數卻不是最頂尖。這也印證了「分數不等於能力」。小碧老師也解釋:「小學階段,數學是最容易訓練邏輯的科目之一,但重點不是死背,而是培養『數感』。」

那什麼是數感呢? 就是「對數字的敏銳度」。

其實數感多數都是由後天養成,而家長可以透過像魔數的教材、遊戲、生活觀察、桌遊,來當作培養孩子數感的好方法。

分數只是結果,數感與邏輯才是核心。若只盯成績,反而會錯過孩子真正需要的基礎能力!

關鍵三、小四是一個分水嶺?

許多孩子在小一到小三時,成績看起來不錯。因為那時就算死背公式,照樣能拿到八九十分。但小四開始,數學變得更靈活、更強調應用,如果只靠背誦,就會出現「突然跟不上」的現象。

小碧老師表示:「小四是個分水嶺。小一到小三如果沒有打好基礎,到了高年級就會卡住。」

因此,家長在孩子低年級時要做的不是狂刷題目,而是:

  • 幫助孩子理解每個單元的核心概念
  • 創造「不怕錯」的環境,鼓勵孩子多發言、多嘗試
  • 陪伴孩子觀察數學和生活的連結


當基礎紮實了,孩子到了高年級甚至可以「越學越輕鬆」,
而不是陷入補習和刷題的惡性循環。


讓孩子在數學中,找到樂趣與自信

從澤爸和小碧老師的對談,得知數學教育的3大關鍵:理解意義、培養數感、抓住學習分水嶺。這些不只是考試的技巧,而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思維方式。

在這裡,「教材」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像是魔數教材,以故事引入、教具操作,再搭配遊戲,讓孩子在玩中學。很多孩子甚至會忘記自己正在學九九乘法,因為學習變得有趣而自然
同時,魔數教材也透過全英文設計,呼應2030雙語政策。小碧老師觀察到,孩子在用英文學數學時反而更專注,不僅數學力提升,也能同步累積語感

更重要的是,課堂中建立了一種 「不怕犯錯」的文化。錯誤不是被責備,而是討論與思考的起點。老師會問:「你為什麼這樣想?」讓孩子在表達與思辨中鍛鍊邏輯,並勇於提問。

最後,對家長來說,陪伴遠比解題更重要。如果父母數學不好,不需要焦慮。關鍵在於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陪他一起探索與理解,這才是最長遠的支持。




和孩子一起掌握更多玩中學數學的秘訣
現在加入魔數 LINE,馬上領取【  99乘法遊戲素材包 】
還有不定期學習資源與教育知識分享!

點此加入 LINE 免費領取 → 

【延伸閱讀】

質數是什麼?用這3種方法輕鬆讓孩子秒懂
國小數學課綱一次看懂!1~6年級學習策略指南
奧數是什麼?家長必知的5個關鍵,從入門到比賽全方位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