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數學?2個方法建立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

孩子怕數學?2個方法建立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  

你有數學焦慮症嗎
      你在求學時期,數學學得好不好? 假設不那麼好,你是否一度非常擔心自己的數學能力會影響到總體學業、而為了避免學習複雜而去選擇無數學的專業和職業呢?即使到了今天,你早已離開學校、在社會立足、連自己的小家庭都已建好,想到數學,你是否還會覺得心有餘悸?在生活中、工作中仍會下意識的去避免一些數學問題?

        如果這些答案都是的話,恐怕你是患上了數學焦慮症。據研究估計,成年人中有約20% 的人會有這個「病症」。那麼患上此症會怎樣? 其實也不會怎樣,畢竟你已遠離學堂,數學對你的負面影響已經可以在你的控制範圍內了……
直到你有了小孩。

對數學感到焦慮的源頭,往往來自於父母或老師
        父母或老師顯得很沒有信心、或透露「數學很難」的情緒,孩子就有可能會內化這些印象,久而久之也會開始害怕數學。而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就解出題目,會更容易加重焦慮的情緒,讓學生更害怕數學。


什麼是數學焦慮?

        數學焦慮(英語:Mathematical anxiety),也稱為數學恐懼症(英語:math phobia),是人對於數學能力的焦慮症。美國心理學家馬克·亨利·阿什克拉夫特將數學焦慮定義為『一種干擾數學表現的緊張、憂慮或恐懼感』。有數學焦慮症的人不一定缺乏數學能力,相反,正由於焦慮症的干擾症狀,他們無法充分發揮其潛力。數學焦慮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包括身體、心理和行為症狀,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數學表現。

        有數學焦慮症的人一般會在運算時感到頭痛、無法集中精神、腦袋一片空白,導致答錯或無法完成題目而缺乏自信。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做不到」、「我做得超差」、「這對我來說太多了」或是「我永遠都不會懂」。由於這樣多焦慮的想法不斷冒出來,難怪有數學焦慮的人在解題上會遇到困難!

       他們通常
無法專心在問題上,往往得仰賴他人提供一步接一步的指示。有數學焦慮的人往往會不惜一切代價避開數學。兒童及青少年可能會逃學,大學生可能會避免選修數學課,而成人則可能會請朋友在餐廳「算出分攤的金額」,或是在工作時請同事協助完成基本計算。然而,數學焦慮症並非學習障礙或能力不足,焦慮症成因大多由於環境或不當的學習方法形成。 首先,初期的學習較易受父母影響,如父母有數學焦慮症,子女較容易感染焦慮情緒。

圖片來源:Unsplash
如何解決數學焦慮感?

1.建立數學友善環境

        庫柏教授就建議,爸媽可以建立孩子們對數學有正向想法的環境,例如把數學融入到生活中,像是告訴孩子們「你有學校作業,我也有」,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每天的數學功課就是「看看你長多大多高、算算晚餐時間還有多久,以及到超市買東西時也要算算價格。」

        另外爸媽可以從小就幫孩子,把數學和實際生活中的需要聯繫在一起,比如帶著孩子逛商店的時候讓他看商品的標價牌,又比如讓孩子看著時鐘數一數到某一個鐘點還有幾分鐘,類似這樣的生活遊戲,會讓孩子潛意識裡把數學當成非常親近的學科,減少他日後在學習數學時遇到困難產生焦慮的機率。

2.調整心態

        不管爸媽是不是有數學焦慮,都要警惕孩子自己可能會因為挫折而發展出來對數學的焦慮。爸媽如果要幫助孩子學習數學,或是鼓勵孩子再多一些努力,千萬記得不要把「有些人就是數學學不好」這樣的觀念灌輸給孩子。人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把責任歸於一些不可抗因素,暗示自己應該放棄,比如「我就是天生數學不好」,在數學這個領域內,特別是女孩子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但這種說法是毫無科學基礎可言的。爸媽可以指導,可以鼓勵,但是不要讓孩子覺得,那是注定的。

        而數學通常被稱為男性較優秀的能力,因此女孩對數學能力的自信心相對較低。在外國早有標準化測試的研究證明,大約九歲的小孩在數學能力方面並沒有表現出性別差異。這些刻板的性別印象可能會降低女孩子的信心,有可能導致數學焦慮的情緒。我們應通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信心來消除這種刻板印象,以避免數學焦慮症惡化。

和孩子一起掌握更多玩中學數學的秘訣
現在加入魔數 LINE,馬上領取【  99乘法遊戲素材包 】
還有不定期學習資源與教育知識分享!

 點此加入 LINE 免費領取 → 


【延伸閱讀】
〈小碧老師來聊聊『小學數學疑難雜症 』Part 2〉
〈6 個方式訓練孩子自主學習,培養出獨立又自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