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怎麼玩,你該知道的一些事!(上篇)

數學怎麼玩,你該知道的一些事!

        自108課綱上路之後,台灣學童的學習模式從填鴨式逐漸往體驗式推移,這讓數學的教玩具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補習班的數學課也強調遊戲化和操作性,現在真是邊玩邊學的好時代。

「玩」「操作」真的會學得比較好嗎?當我在教室裡觀察兒童時,我內心冒出許多問號,於是110年在教授的指導下,我展開一場數學教材類型與親子數學言談的研究。先講結論—學習目標清楚的教材會出現較多的數學言談。當研究者提供文本型操作型兩種教材,在使用文本型教材時家長與幼兒的數學言談多過於操作型教材,在兩種教材幼兒都有興趣下,幼兒對於文本型教材的接收與表現是較高的。

        這跟原本設想的「操作」比較好,居然不一樣。這讓我更關注仿間數學教材提供給兒童的訊息,以及引導者教導互動的技巧,因為在沒有結構化及明確的數學訊息時,兒童就容易陷入「玩」而降低了「學」的專注力,甚至無法獲得數學概念而淪於遊戲的興奮而已,換句話說,讓兒童操作教玩具需要有明確的指引,然後讓兒童練習,並且提出有點挑戰性的題目,讓兒童深化概念,甚至是在生活中應用。

要能夠兼顧這麼多需求的教材不好找吧?也許是上天讀到了我的心思,想要幫兒童找到好教材、好教具、好老師,尤其是在疫情時代,還要能夠讓兒童在家就可以學習。天呀,我居然找到了!

魔數這個詞一看到就吸引我了。到底是魔術般的數學,還是數學魔法,一翻閱教材時我發現原來是將數學變成像魔幻世界一樣的吸引兒童學習,用情境故事作為引起學習動機的文本型教材+操作教具+線上課程+導師作業批改+魔數共學圈,有時還會有直播讓兒童上線參與PK,這麼完整難怪一開賣就受家長群的青睞。
                                                                                              By 育圃教育李姵儀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