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最令人頭痛的科目?2方法告別數學恐懼,重拾對數學的自信心

  提起數學,是許多人從小到大的頭痛科目,是一門令人生畏的學科,想到數學考試就有心理陰影,對於數學的印象就是一連串枯燥乏味的數字,以及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方程式

  數學公式密密麻麻,一個接一個的數字排列紙上,宛如另一種語言,尤其是在解題時需要運用抽象概念和邏輯推理,使不少人感到困惑不解,讓數學這門學科顯得陌生且艱深,對數學產生了抗拒和恐懼的情感。

  對數學產生抗拒和恐懼的情感,不僅來自於數學的抽象性和複雜性,還來自於學習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壓力,透過釐清孩子的學習風格、弱點和需求,以及建立正確的學習期望,可以幫助孩子更有效學習數學,有助於改變對數學的負面看法,而了解對數學產生恐懼的根本原因,是改變負面印象的第一步。


恐懼數學原因1:數學成績不好

  數學是一門累積性強的學科,前面的知識點如果沒有建立牢固,後面的學習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孩子在某個階段沒有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礎概念時,隨後的學習就可能變得難以跟上,進而產生對數學的畏難情緒。

  當孩子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因為無法理解數學概念、解不出數學題目或者在考試中取得不滿意的成績,容易產生挫折感,這樣的挫折不僅影響當前學習,更可能留下心理陰影,讓孩子對未來的數學學習產生懷疑和抵觸,進而對數學失去信心。

  曾經在數學學習中經歷過挫折,導致對數學失去信心,可能源於過去的數學學習經驗,孩子多次面對困難卻難以克服時,會逐漸喪失數學能力上的信心,這種心理障礙阻礙孩子積極參與數學學習,甚至形成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


恐懼數學原因2:數學學習壓力大

  數學常被視為升學考試的重要科目,升學的性質使得數學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習得,更成為了一場競爭的戰場,孩子為了取得優異的成績而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負擔。

  特別是來自家長或老師的過度期望,當孩子無法滿足期望,或是因此接收到“你數學不好”、“你學不好數學”等負面的評價,就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還可能使孩子對數學產生一種逃避心態,因為孩子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難以達到他人的期望。

  不只有來自外界的影響,有些孩子對自己要求過高,希望在數學上取得優異的成績,使得他們對每一個小錯誤都感到難以接受,面對困難時容易產生極大的焦慮和恐懼,從而對數學失去信心。


恐懼數學原因3:數學教學不生動

  傳統的數學教學常以沉悶的講授公式和概念為主,注重灌輸特定的數學知識,卻忽略了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往往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使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參與感和實際應用的體驗,孩子在被灌輸數學知識的同時,容易感到單調乏味

  單一、死板的教學方式,主要集中於公式和概念的傳授,而忽略了啟發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孩子可能感覺數學學習缺乏生動的場景,難以將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學中過於強調公式,忽視了數學背後的邏輯和思考過程,可能導致孩子對數學失去興趣

  不當的教學方法還可能引起孩子對數學的壓力和厭倦情緒,如果教學過於嚴肅、缺乏趣味性,孩子難以投入學習,數學將變得乏味和無趣,可能使孩子失去對數學的好奇心,甚至埋下對數學的恐懼種子。


恐懼數學原因4:數學應用不廣泛

  孩子普遍認為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有限,這種看法可能使孩子難以找到學習數學的動力,對數學的應用範疇存在誤解,認為數學僅僅局限在某些特定領域,而不是涵蓋廣泛的日常活動

  這樣的誤解可能源於孩子對數學的認知局限,孩子可能只注意到數學在科學或工程領域的應用,而忽略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使孩子認為學習數學對生活沒有實際的幫助,進而減少了學習的動機

  此外,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數學的抽象性可能讓他們感到困惑和無趣,難以將數學概念與實際情境相聯繫,使得孩子難以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進而將數學視為一門枯燥難懂的學科。


如何打破數學恐懼?

  數學恐懼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產生著深遠的負面影響,當孩子感到恐懼數學時,可能會避免參與課堂活動、做作業或參加考試,這將導致孩子的數學成績下降,持續的低分可能使孩子錯失很多學習機會。

  數學恐懼也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當孩子在數學上遇到挫折,無法理解或解決問題時,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感到沮喪和無助,影響整體的學習體驗和自我價值感,因此,克服數學恐懼是至關重要的。


1.改變對數學的看法

  為了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教學應注重互動性、趣味性,例如使用遊戲方式呈現數學概念,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引導孩子參與主動思考和探索,可以讓孩子更全面地掌握數學知識,同時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保持對數學的積極態度。

  強調數學的實際應用和生活情境,使孩子能夠看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入實際案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財務規劃、時間規劃等,讓孩子意識到數學是強大的工具,可以應用於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有助於打破孩子對數學的負面印象,使他們更願意投入學習。

  同時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讓孩子更輕鬆理解概念和公式,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通過解題過程中的邏輯思考、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和提出問題等方式,培養孩子的解難能力,讓他們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感到挑戰和滿足,獲得成就感。

魔數運用教材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實體化,孩子透過實際的操作體驗數學,在遊戲中學習,改變對數學的看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趣味性,輕鬆理解數學概念,同時享受學習的樂趣,從新的角度看待數學,不再視數學為枯燥的科目,而是有趣的挑戰,並享受學習的過程。


2.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每個人的學習方式確實有不一樣的偏好,有的人是視覺型學習者,喜歡通過圖表、圖像和示意圖來理解概念;有的人是聽覺型學習者,喜歡透過聽講座或討論來吸收知識;而有的人是實作型學習者,需要實際參與活動和操作才能理解,了解孩子的傾向有助於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和方法

  不同的教材、教學方式和學習工具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和解釋方式,多元的學習資源能夠滿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同時讓學習變得更有趣,例如,可以通過數學遊戲、教育應用程式、教學視頻等來豐富學習體驗,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式。

  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和理解的過程,如果遇到困難,不要害怕尋求幫助,勇於向他人尋求幫助是很重要的,有時候,他人的解釋可能協助突破學習的瓶頸,也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減輕對數學的恐懼感。


  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應對考試,更是培養思維方式的過程,讓孩子在面對未知時能夠保持冷靜、靈活思考,並從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

  每個人會使用到數學的部分不同,並不是所有的數學知識都需要廣泛應用,學會與自己有實際相關的數學概念是比較容易的,而有些數學概念沒有應用到生活中也沒關係,不需要對沒有直接應用到的部分感到恐懼


和孩子一起掌握更多玩中學數學的秘訣
現在加入魔數 LINE,馬上領取【  99乘法遊戲素材包 】
還有不定期學習資源與教育知識分享!

 點此加入 LINE 免費領取 →


【延伸閱讀】

孩子數學不好,原來和數學焦慮症有關?認識數學焦慮症
對數學的焦慮感是天生的嗎?什麼是數學焦慮感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