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芬蘭教育考試少、功課少,孩子卻學得更好?
在台灣,孩子放學後還要補習、寫功課、準備段考,
讓身為家長的你也跟著焦慮:「如果不讓孩子補習、寫多點功課,是不是就會落後?」
然而,在遙遠的北歐,芬蘭的學生卻有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生幾乎沒有補習、功課不多、也很少考試,但卻在國際教育評比中名列前茅!
這樣的教育模式到底藏著什麼秘密?我們可以從中學會什麼?
一、芬蘭教育讓孩子學會思考
芬蘭教育的核心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孩子學會學習。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能依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學習方式。這種信任與彈性,讓學習變得有意義,而不是應付考試。
芬蘭採用去中心化的課程設計,由地方學校自行調整課程內容,讓老師可以更靈活地依學生需求調整進度與方法。這種制度也讓學生不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成為真正參與學習的人。
而且,在學前階段(6歲)就有免費的早期教育計畫,強調透過遊戲與社交活動幫助孩子發展情緒與社會能力,從源頭就培養好奇心與學習興趣。
二、沒有補習,卻學得更有效率
在芬蘭,「補習」並不是主流。事實上,根據OECD調查,芬蘭學生的家庭作業時間是全世界最少的,每天平均只有30分鐘。他們放學後有時間閱讀、玩耍、運動或單純放空,這反而讓他們的學習效率更高。
他們的成功並不靠額外補習,而是因為學校內的時間就已經設計得很有效率,如:
- 上午9點左右上課,下午2點多就下課
- 每堂課之間安排15~20分鐘休息
- 每天只有幾堂課,強調深度學習而非趕進度
- 每位學生都可獲得個別化指導,而不是一套標準套用所有人
這樣的安排讓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吸收效果提升,也讓孩子保有學習動機。
三、教師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資源
芬蘭教育之所以成功,最關鍵的支柱就是老師。
所有老師都必須擁有碩士學位,且通過嚴格的師資甄選與訓練。芬蘭甚至把師資培育大學視為全國最難進入的專業科系之一,入學率比醫學院還低。
不只如此,老師有高度教學自主權,不被標準化課程或過度檢查束縛,也沒有績效評比制度或排名壓力,他們的工作被信任,而不是監管。
而且,芬蘭有「一位老師帶一班多年」的制度,小學階段可能由同一位導師教導長達六年,這讓老師可以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需求與學習風格,建立真正的教育連結。
四、學習,不該只是為了分數
芬蘭學生直到16歲才參加唯一的正式的國家考試(也是自願參加方式),學校平時幾乎沒有標準化測驗、沒有學生排名、也沒有「模擬考、段考週」等壓力。
取而代之的,是老師針對學生個別狀況給予回饋式評量,這樣的模式強調:
- 持續觀察學生的整體學習歷程
- 重視溝通能力、合作精神、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 營造鼓勵與支持的學習氣氛,而非獎懲與壓迫
芬蘭教育追求的是公平勝過卓越: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少數人出類拔萃,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節奏下成長與成功。
結語:與其焦慮,不如信任
芬蘭教育也不全然是完美的,也無法複製到台灣,但它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
「孩子,需要的是被信任,而不是被掌控」
當父母從「監督者」轉為「共學者」,學習的過程不再只是壓力,而能成為親子共同探索世界的機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節奏,而每個家庭也有不同的支持方式。
「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願意相信、願意陪孩子一起探索」
【魔數課程】正是一個為孩子量身打造、強調思考與表達的學習課程。
不是填鴨式教育,而是透過真實生活中的數學與科學議題,引導孩子觀察、動手、提問,並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在魔數的共學課中,孩子不是被動聽講的角色,而是主動參與、發表與討論的一份子。
而針對不同需求,我們也有1對1家教課程,讓孩子能在自己的步調中前進,針對不同的學習狀況與興趣進行個別引導。就像芬蘭老師因材施教,魔數的教學也重視每一位孩子的差異,透過陪伴與理解,幫助他們一步步建立自信、找回學習的主動權。
這不僅加深理解,也幫助孩子意識到 :「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可以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References:
10 reasons why Finland's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FINNISH EDUCATION SYSTEM: WHY AR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FINLAND SUCCESSFUL?
孩子一起掌握更多玩中學數學的秘訣
現在加入魔數 LINE,馬上領取【 99乘法遊戲素材包 】
還有不定期學習資源與教育知識分享!